首頁 新聞 > 業界 > 正文

中消協梳理出“2020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

2020年眾多消費行為向線上轉移時,也萌生了諸多新問題。1月14日,中國消費者協會(以下簡稱“中消協”) 梳理出“2020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再度點名“雙11”規則復雜、外賣平臺“多等5分鐘”、 未成年人網游充值退款難等問題。2020年消費維權輿情呈現了諸多新特征,涉疫情消費維權問題凸顯;互聯網消費熱度高漲,直播帶貨、在線教育、網絡游戲等“云上”消費維權較為突出;新業務、新模式帶來新消費問題,互聯網經濟“強監管”呼聲走高;傳統投訴熱點仍是輿論焦點,消費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防疫產品價格和質量問題突出

中消協梳理出“2020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分別是:防疫產品價格和質量問題突出;“直播帶貨”新問題層出不窮;“雙11”復雜規則難壞“尾款人”;酒店、旅游、出行退訂糾紛多;長租公寓接連爆雷跑路;在線培訓服務亂象頻現;未成年人網游充值、打賞退款難;外賣平臺“多等5分鐘”被指“甩鍋”給消費者;智能快遞柜超時收費引不滿;航司“不限次飛行產品”限制多。

具體來講,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防疫產品市場需求呈爆發式增長。隨之而來的是,防疫產品質量違法案件與消費者投訴大幅增長。防疫產品消費維權問題具包括個別不法經營者銷售“三無”、假冒偽劣口罩;在微信群以代購或團購口罩的名義實施詐騙;趁機哄抬口罩、防護服、測溫槍等防疫用品價格;個別電商平臺商家通過“砍單”、捆綁搭售、以銷售口罩為名誘導消費者下載APP等不良營商手法,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如大量消費者通過微博、投訴平臺反饋電商平臺“海豚家”存在“砍單”行為,被中消協點名。

由于個別電商平臺商家進行預估銷售,但實際所售口罩、酒精、消毒液等防疫產品發貨不及時,引發消費者不滿。如南丁公司聲稱有貨,但在消費者下單購買口罩后遲遲不發貨,被北京市消費者協會與通州區消費者協會聯合約談。

疫情不僅是對有關部門綜合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檢驗平臺、商家素養的一塊“試金石”。輿論認為,有關部門加強監管,多次開展專項行動,嚴厲查處違法生產銷售口罩等防疫產品行為,全力保障防疫產品質量和市場供應,有助于維護市場秩序。

在線培訓服務亂象頻現

中消協指出,疫情期間獲得井噴式發展的在線教育消費維權問題頻現。2020年7月,央視“3·15”晚會曝光了嗨學網虛假承諾,讓消費者陷入交錢容易退錢難的困境。同月,學而思網校因存在低俗視頻、教唆早戀等突出問題,被北京網信辦及屬地教育主管部門約談并被責令限期整改。

在中消協點名的案例中,在線英語學習機構“阿卡索外教網”被曝外教教學質量差,遲到、玩手機等現象屢見不鮮,且教學資質認證存疑。“噠噠英語”被指擅自修改課程屬性,主修課縮水變身口語課。10月,“優勝教育”被曝總部人去樓空,家長退費困難重重,教師薪資也被拖欠。12月,“學霸君”被指經營不善、學員申請退款、教師被辭退,眾多學生家長求告無門。

中消協表示,在線教師資質造假、機構無證辦學、誘導消費、虛假宣傳、霸王條款、解除合同退費難等行業亂象叢生,消費者維權愈加困難。此外,在線教育行業的“分期貸”也飽受輿論詬病。

針對行業亂象,一方面需要在線教育平臺盡快從資本競爭中回歸到教育本位,強化行業自律,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優質服務;另一方面也需要有關部門進一步強化行政監管,聯合消協等相關社會組織制定在線教育服務標準,夯實維權制度保障,規范在線教育市場發展。

未成年人網游充值、打賞退款難

近年來,“宅經濟”發展步入快車道。疫情期間,在居家防疫等客觀因素影響下,網絡游戲、網絡直播等在線娛樂方式成為不少未成年人的首選。

值得注意的是,未成年人瞞著家長給網絡主播打賞、給網絡游戲平臺充值等相關事件不時見諸報端,所涉錢款金額巨大,家長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失去錢財卻求助無門。中消協給出的案例顯示, “和平精英”“王者榮耀”“貓和老鼠”“開心消消樂”等手機游戲APP以及“斗魚”“一直播”等直播平臺APP的“青少年防沉迷系統”形同虛設,漏洞百出。

針對這一類問題隱患,5月,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依法妥善審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二)》明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未經其監護人同意,參與網絡付費游戲或者網絡直播平臺“打賞”等方式支出與其年齡、智力不相適應的款項,監護人請求網絡服務提供者返還該款項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不過,在眾多未成年人網絡消費的案例中,仍少有家長能夠尋求到警方或者新聞媒體的幫助,進入司法訴訟環節的更是寥寥無幾。

輿論認為,由于存在流程繁瑣、舉證困難、運營平臺和游戲公司互相推諉等問題,家長在退款維權時往往面臨不小的困難,消費者權益難以獲得保障。保護未成年人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這不僅需要有關部門及企業健全退款機制,提升退費糾紛處置效率,還需要未成年人的監護人主動作為,肩負起引導和管教責任。

外賣平臺“多等5分鐘”被指“甩鍋”

9月8日,一篇名為《外賣騎手,困在系統里》的文章在社交平臺“刷屏”。該文吸引了大量網民的跟進閱讀與討論,還促使公眾對外賣平臺的算法、價值觀和用工模式進行重新審視,餓了么、美團等外賣平臺也因此被推上風口浪尖。

9月9日,餓了么回應稱,將在訂單結算時增加“我愿意多等5分鐘/10分鐘”的新功能。該回應旋即引發軒然大波,中消協統計的輿論普遍認為,大規模壓縮外賣配送時間,肇始于外賣平臺為控制成本、提升效率,而對騎手采取的壓榨式績效考核,作為規則的制定方、服務費的收取方以及外賣騎手的直接或間接雇傭方,外賣平臺不反思自身的經營模式,卻反而呼吁消費者讓步,有“踢皮球”之嫌。

中消協表示:解決外賣騎手的“系統之困”問題,既需要外賣平臺的主動作為、從技術與算法上做優化,也需要外賣平臺、商家、騎手以及監管機構、消費者等多方的共同協商,推動新業態的持續健康發展。這也警示有關企業,在實現商業利益的同時,也須承擔起應盡的社會責任,不能習慣性地“甩鍋”消費者。

北京商報記者 趙述評 藺雨葳

關鍵詞: 十大消費維權 輿情熱點

最近更新

關于本站 管理團隊 版權申明 網站地圖 聯系合作 招聘信息

Copyright © 2005-2018 創投網 - www.zzkede.cn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系我們:33 92 950@qq.com
豫ICP備2020035879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