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語廣播專訪北京愛迪學校校長
北京愛迪學校城市校區(qū)執(zhí)行校長連虓應邀做客北京外語廣播,圍繞國際教育與文化自信等問題進行了一次深度訪談。
FM92.3連校長專訪來自北京愛迪國際學校00:0025:00
(音頻轉自北京外語廣播《留學時間》節(jié)目,以下為部分采訪內容節(jié)選)
連校長談文化自信
主持人:很多人對于國際教育的理解是有誤區(qū)的,認為國際教育恨不得就是代表了歐美教育,但是從您剛才的解釋里頭我們看出了一種文化自信,其實中國也可以為國際教育做出非常重要的貢獻。
連校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就像一個人一樣包括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他內在的品質,一個是他對外的影響力,或是他對外的傳播的策略。中國人傳統(tǒng)文化的本質就是善良、堅韌不拔、互利共贏。其影響力的傳播方式就是老子的以柔克剛、孫子的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孔子的中庸文化。所以這兩者結合起來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核心。中華民族的子孫只有知道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是什么,你才能去傳播,才能有這種文化的自信。
我現在也看到很多學校在推廣我們民族文化的時候,讓學生背《弟子規(guī)》《三字經》,我覺得這是對于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的一種誤區(qū)。中國有句話叫做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我們講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講的是它的精神、思想和生活方式。至于傳播的方式未必一定是要機械的背誦,要穿著長衫,戴著瓜皮帽才叫繼承。其實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和繼承完全可以用現代的方式和智能化的傳播手段,但其精神實質是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
我在國外從事教師工作多年,其實西方人眼中的中國人跟我們所理解的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所以,當你帶著文化的自信走出去的時候,如何讓人家去理解你,這個可能就要回歸到在學校里我們如何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的問題。
主持人:文化自信是民族自信的總元,只有通過文化自信才能夠確信本民族下一步生存和發(fā)展的光輝燦爛的前景。那您認為我們應該如何從傳統(tǒng)文化里頭來汲取精華?
連校長:當我們走到國外的時候,除了接受西方的好的文化的精髓以外,我們應該主動敞開我們的胸懷,迎接主流文化的接納,把我們的品質展示給別人。我發(fā)現很多中國的學生,他們在國外躲在課堂的一角,總是在被動地等待別人去認同他,但是他們很少去搭建一個真正自己的平臺去展示自己,把自己的品質展示給別人。我在國外的時候經常被問一個問題:你們中國今天強大了,下一步要做什么?你們會不會打我們?這是西方人經常自擾的一個問題。所以,我們中國文化的根本是共贏、共建、分享,而不是侵犯和侵略,我們的這個品質西方人不是特別理解,他們總按照他們文化根深蒂固的思維方式“修昔底德陷阱”的定律去理解對方。這有西方人直線思維的特點,但我們也要反思我們自己——當我們的經濟發(fā)展到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時,我們的文化發(fā)展和傳播是否也在同步前行?讓西方人了解我們的文化時除了官方的途徑,民間的交流的渠道是否也暢通。
舉個例子,比如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就是區(qū)別于美國的美元經濟,不是大家服從于大國,而是互利共贏的戰(zhàn)略,是中國連同“一帶一路”國家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經濟合作模式,就是我們傳統(tǒng)文化中《易經》中講的合二為一,這個合不是捆綁式,而是再生一個新的東西。所以說東西方文化背景下的思維是不一樣的,在國際上由于很多人對我們的文化不了解,也就造成了對我們的一些國策不能理解。所以從源頭上追溯回來,還是要搞好基礎的教育——我們的教育應當承擔起什么樣的責任?我們學校的教育是不是從小灌輸給了我們的學生,不僅掌握我們傳統(tǒng)文化,更要有意愿和能力去展示我們的文化,這是我們今天教育所缺失的。
主持人:您剛才說得非常好,但是我們如何把這樣的一些思想和理念貫徹到我們的教學實際中來?
連校長:首先要讓學生明白你的根是什么?就跟一棵樹一樣,這棵樹可以生長在美國可以生長在英國,但是你的根、你的基因是什么?是中國人這是不能變的。有了文化的根基對學生有什么好處呢?就是將來世界格局無論怎么變化,經濟發(fā)展到哪個階段,當你有了根以后,你就不會被社會發(fā)展的大潮所沖刷掉。
這并不妨礙我們去學習世界先進的東西,中國每年有幾十萬的留學生出國學習,我覺得這是中華民族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品質,體現了中華民族好學的精神。
但是,我們是否忽略了一點,當40萬中國年富力強的青年人出去的時候,我們是否同時也把我們自己好的東西也帶到了外國人的面前,他們是不是也能向我們有所學習有所吸收?所以當我們做教育的時候,一方面要讓他理解我們的中華文化,學習我們中華文化,另一方面,他們有責任義務去傳播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如何去傳播是我們教育中要教給他們的。
主持人:就像您提到的現在我們學生很多的已經走出了國門,其實每一個人就是一個文化傳播的大使,那在愛迪學校怎么能夠讓學生樹立起這樣的文化自信和責任?
連校長:談到這個話題的時候,其實我是很無奈的,特別是當我跟我的學生和家長進行交流的時候,他們很少去思考到這個問題。他們認為我的孩子出國學習了見了世面了,學好自己的專業(yè),將來有很好的就業(yè),就是全部的心愿了。其實這只是教育的一部分,他們沒有錯,但是它不是全部。
世界在發(fā)展,不會總風平浪靜的。如何使你在任何的社會環(huán)境中、任何的動蕩中,仍然保持是一個贏家,其實這靠的是文化而不是專業(yè)知識。專業(yè)知識總是會老化的,由于知識的老化,可能你會被淘汰,但文化不會,有了文化的底蘊,在任何情形下你都能夠自信地去迎接挑戰(zhàn),不斷前進。
所以對于孩子文化的這種學習和補充,賦予他們一種能力去展示自己,家長的認識其實是不足的。他們總認為文化是國家的事,別人的事,所以這是一個思想上的碰撞,我們作為老師首先要讓家長支持我們的工作。我們在做的過程中不光是用教材去教導,更多的是給他們搭建平臺,去實踐。因為人的綜合素質的提高不是靠課堂能教導出來的,必須經過訓練,有一個平臺,在那個平臺上去展示,慢慢學生知道了自己是誰,缺失什么,如何去彌補。經過大量展示以后,他們自己身上會凝結了這種文化自信的氣質。
主持人:就像您說的,可能最開始我們的教育有誤區(qū),或者是我們的學生還沒有建立起這樣的一個自信,所以我們需要有一種培訓的機制或者是訓練的機制,有一種鼓勵他們走到一個更大舞臺上的一個勇氣,那我們學校具體是通過哪樣的一些活動能夠讓學生建立起這樣的意識,培養(yǎng)起他們的文化的自信?
連校長: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會跟國外的很多院校的學生,包括國外的一些成功人士接觸交流。在接觸的過程中就要讓學生去做一個文化的碰撞和對比:你的優(yōu)勢是什么?他的優(yōu)勢是什么?你在這種溝通中如何去讓人看中你?愛迪學校幾乎每一周都有外事的學術交流活動。所謂讓學生不出校園便知窗外事。
除此之外,我們定期會搭建一些社會舞臺。比如說,去年我們舉辦的“與太陽同行”公益音樂會,今年我們在6月份還要做主題叫“世界人,中國魂”的音樂文化節(jié)。中國魂就是你的基因,你無論走到哪個地方你變成什么樣,你的魂你的基因是中國人不會變的。今年愛迪會在中山公園的音樂廳搭建這個舞臺,用文化和音樂的形式,表達一種你的情感,你的文化。
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會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文化的核心的東西,然后會用一種方式去展示自己,這是課堂上教不出來的,一定要經過訓練,我們經常給學生去創(chuàng)造這種機會。音樂是無國界的,是交流的最好的紐帶。